|
在報關過程中,有哪些常見的違規行為需要避免?在報關過程中,確實存在一些常見的違規行為,這些行為不僅可能導致報關失敗,還可能引發嚴重的法律后果。以下是一些需要避免的常見違規行為: 不規范申報:
加工貿易邊角料和副產品內銷、邊角料復出口時,未填報其報驗狀態的名稱和規格型號。
成套設備、特定減免稅貨物如需分批進口,未按照每批進口的實際狀態確定商品名稱申報。
錯填報用于企業生產的料號級商品的名稱和編號。
照抄《規范申報目錄》中的“商品描述”內容,而未根據貨物的實際情況進行準確申報。
商品的品名、牌名、功能和用途等信息漏申報。
進口汽車、摩托車未按規范填報為“車輛品牌+排氣量(注明cc)+車型”。
隨附單據不規范:
未遞交全套的報關單證,包括基本單證(如進口提貨單據、出口裝貨單據、商業發票和裝箱單等)和特殊單證(如進出口許可證件、加工貿易手冊、特定減免稅證明、原產地證明和合同等)。
報關單中“隨附單據”欄目的填寫不規范,未按照要求填寫隨附單據代碼和編號。
申報不實:
報關企業報關時未如實申報,包括貨物的品名、稅則號列、數量、規格、價格、貿易方式、原產地等關鍵信息。
代理報關業務中,進出口貨物收發貨人未按照規定向報關企業提供真實情況,導致報關企業申報不實。
報關企業未對委托方提交的材料進行合理審查,或自身疏忽導致申報不實。
其他違規行為:
未經海關許可,擅自將海關監管貨物開拆、提取、交付、發運、調換、改裝、抵押、質押、留置、轉讓、更換標記、移作他用或者進行其它處置。
擅自開啟或者損毀海關封志。
遺失海關制發的監管單證、手冊等憑證,妨礙海關監管。
仿造、變造、買賣海關單證。
進出口侵犯知識產權的貨物,未按規定向海關如實申報。
為了避免這些違規行為,報關企業應嚴格遵守海關法律法規,加強內部管理,提高員工的業務素質和法律意識。同時,報關企業還應與委托人充分溝通,確保所申報的貨物信息真實、準確、完整。此外,報關企業還應積極配合海關的監管和查驗工作,及時提供必要的協助和配合。 |
長和運雙清專線/DDP/DDU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