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式聯運在冷藏運輸中具有顯著優勢,主要體現在提升運輸效率、降低成本、增強溫控可靠性及優化供應鏈管理等方面,具體如下:

一、提升運輸效率與縮短時效
無縫銜接減少中轉時間
多式聯運整合海運、鐵路、公路等運輸方式,通過標準化集裝箱和轉運流程,減少貨物在運輸節點(如港口、車站)的換裝時間。例如,中歐班列冷鏈運輸采用“海運冷箱+鐵路保溫車”模式,貨物從沿海港口直接轉運至鐵路冷鏈專列,中轉時間較傳統模式縮短30%以上,全程時效較純海運提升5-7天。
通關與調度協同優化
多式聯運模式下,冷鏈運輸與口岸通關流程深度協同。霍爾果斯口岸通過“鐵路快通”模式,實現冷鏈班列與海關系統無縫對接,單票通關時間壓縮至6-8小時;二連浩特口岸的中歐冷鏈班列采用“快速班列”模式,運行時間縮短約4-5天,多式聯運協同進一步放大了時效優勢。
二、降低綜合運輸成本
運輸方式互補降本
多式聯運根據貨物特性和運輸距離靈活組合運輸方式,降低單位成本。例如:
規模效應與資源整合
多式聯運通過集中貨源、統一調度實現規模效應。重慶、成都等中歐班列冷鏈集結中心通過整合周邊冷鏈貨源,班列滿載率提升至95%以上,單位運輸成本下降約20%;貨運代理在中亞主要城市設立共享冷庫,減少重復裝卸與倉儲成本。
三、增強溫控可靠性與貨物品質保障
全程溫控無縫銜接
多式聯運模式下,冷鏈運輸通過標準化冷藏集裝箱和溫控監測系統,實現“門到門”全程溫控。例如:
風險分散與應急能力
多式聯運可分散單一運輸方式的風險。例如:
四、優化供應鏈管理與協同效率
供應鏈可視化與協同
多式聯運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供應鏈全程可視化。中歐班列冷鏈數字化系統集成海運、鐵路、公路運輸數據,貨主可實時追蹤貨物位置、溫度和狀態;貨運代理、班列運營商、口岸部門通過共享平臺協同作業,減少信息不對稱,提升供應鏈響應速度。
靈活應對市場需求波動
多式聯運可根據市場需求動態調整運輸方案。例如:
五、實踐案例與數據支撐
中歐班列冷鏈運輸
新疆首趟陸海新通道冷鏈班列
六、總結與建議
優勢總結
效率提升:無縫銜接與通關協同縮短運輸時間。
成本降低:運輸方式互補與規模效應減少支出。
溫控可靠:全程溫控與風險分散保障貨物品質。
供應鏈優化:可視化與協同提升供應鏈響應速度。
選擇建議
貨主角度:優先選擇支持多式聯運的冷鏈班列線路,關注全程溫控與時效。
物流企業角度:投資數字化平臺,提升多式聯運冷鏈協同能力。
政策利用角度:充分利用“一帶一路”冷鏈貿易便利化政策,優化多式聯運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