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企業如何在歷史的時間車輪下活的更長时间:2014-02-26 作者:長和運海運空運快遞雙清到門【原创】 阅读 變革是繞不過的選擇 成長起來的華為面臨更大挑戰 (一)行業變化:互聯網主導的時代 近30年來,互聯網和全球化,已深刻影響到了我們的思維方式、組織形態、文化和行為方式,并給我們的商業模式和教育模式帶來很大的沖擊。具體表現在:一是對行銷模式的沖擊。比如最近,阿里巴巴以電子商務為重點,向各傳統行業大幅度的推進和滲透是很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。海爾,格力等等傳統電商,都在跟阿里巴巴探討合作。可以預計在五年之內,我們各個傳統行業的行銷模式,都將發生一些根本性的改變。 華為背后的電子商務流也在快速的在推進,甚至將可能滲透到華為公司之外。其次是組織形態的改變。像我們新希望、華為、海爾、格力等等工業型組織,普遍受到互聯網文化的影響。這種沖擊與影響,將在大概在未來五年以規模型的形態展現出來。還有,就是產業的變局。即:“開放戰勝封閉,免費打敗收費,軟件定義網絡,終端牽引未來。”比如360公司,顛覆了信息安全產品的傳統商業模式呢,靠免費,顛覆了行業傳統,使同行都受到很大挑戰。 (二)許多管理優良的大公司為什么會突然死去? 在過去的20年,許多巨無霸的西方百年企業,比如摩托羅拉、諾基亞等逐漸走向衰落與潰敗,令人驚懼。比如今天的華為已經是大公司,華為去年年底在全球500強里排名第122位,今年制訂的銷售額的目標是400億美金,到今年10月底,已完成400億美金,大概將會突破430億到450億美金。但今天的華為可能是最危險的時候。危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 1、對過往成功路徑的過分依賴,成功是失敗之母。 2、組織肥胖癥:對內外變化反應遲鈍。 3、組織中年疲勞癥:初次更年期。30年的初次更年期,如人到中年的活力與激情降低,變得懶惰、消極、疲憊。此時往往是從大公司到偉大公司的生死界。而惰怠是組織之癌,是任何組織的頭號敵人,將可能將組織毀于一旦。所以我們需要變革、變革再變革。
變革、變革、變革 任正非認為:華為公司的最低目標是活下去,最高目標還是活下去。當公司做大,未必等于做強。即使做大,做強了,照樣充滿危機。所以,變革才成為全球范圍內各類組織過去20年喊得最響的一個口號。華為設有一個變革委員會,專門研究華為怎么開展組織變革。我們結合華為過去20多年的變革,分享下如何進行變革。 1、首先是基礎性變革,即遏制混亂、建章立制,給野馬套上籠頭,讓秀才—土匪都變成戰士。企業早期應該更多強調發展再發展,擴張再擴張,而不是有太多的約束。但當擴張到一定階段,就要結束原始積累時期的混亂,要約束太多的個人英雄,進行基礎性變革。 2、之后的絕大多數的變革指向,是融合與激發活力。大企業的共同特質一般是控制性越來越強,組織活力遞減。1996年,因為變革而發生的華為市場部千人大辭職,在內部沒有引起任何震動,人人上臺講演,慷慨激昂,表示為了公司的未來不在乎自己的面子重要與否。 此后十多年來,華為很多干部能上能下,幾上幾下,大多數人經受住了各種浮沉的考驗。同時,削弱了山頭文化,避免了組織內部的辦公室政治、內耗、甚至分裂企業的行為。2007年再次變革,在公司工作八年上的7000人集體辭職,六個月之內也可以再申請回到公司。重新續聘后,大家的崗位大調整,讓更年輕、有才華、有活力的年輕人登上公司的中高級管理位置。在公司內部沒有一起投訴,整個過程進行的很平靜。這樣變革的結果是:讓更有饑餓感的新生代更有成長的空間,在公司內部形成普遍危機感。 3、華為今天的變革趨勢在于:①向基層釋放更大權力,讓聽得見炮火的人指揮炮火,破除官本位文化,讓少將連長脫穎而出。②改革薪酬體系,用物質激勵滿足團隊對物質渴求的饑餓感,最大程度的激發千萬追隨者的欲望,培育雄心,遏制野心。③發揮戰略愿景的精神牽引力。大公司與偉大公司的最重要區別在于,偉大公司是有價值觀與愿景牽引的,任正非就是不斷給員工展現未來的夢想家。從之前全球“三分天下”到今年8月提出的“超越美國”,任正非為自己的團隊描繪出一個遠大的夢想。并且,以華為這些年的技術儲備、人才儲備、技術能力完全有可能實現。④兩手都要硬,進一步強化以財務變革為核心的管控體系。要求各個基層的單元都有CFO,做好管控,形成組織正副手及CFO三位一體的平衡。 4、自我批判是變革的先導。20多年來,華為從小到大,始終堅持了兩個點。一點就是核心價值觀,即以客戶為中心,以奮斗為本,長期堅持艱苦奮斗。另外一點是長期堅持自我批判。從幾十個人到今天的企業規模,自我批判從來沒有間斷。自我批判就是一個組織,一個企業經常使用的一種工具,一種手段,就像我們的體育運動一樣。但是,即使經常進行自我批判,免不了也會在企業在發展中,隨著時間的演變,出現一些大病癥。那么,當大的病癥出現的時候,要使用變革這把手術刀。 5、立足于建設而非破壞的變革藝術。 ①漸進是變革的核心方法論。華為的漸進變革道路,首先是從研發開始。因為研發是當時華為的最薄弱的環節;華為當時的技術薄弱、產品短缺,研發也正是華為最急需變革的部門;研發部門相對簡單、人員相對好管理,所以先從研發切入。研發變革結束以后,就是供應鏈、人力資源、然后是財務體系的變革,直到今天才開始觸及市場體系的變革。為什么市場體系的變革排在最后?原因在于:華為市場團隊的作戰能力一直超越競爭對手;市場體系的變革搞不好,將會影響到當前業務的發展,影響到“作戰機會”。所以到今天,整個公司的多數變革都基本完成,才觸及到市場體系的變革。 ②普遍持股的文化基因。員工普遍持股是華為文化的基因,是華為管理知識型勞動者的一個核心的手段。所以,華為在發生巨大的變革的時候,總能夠做到風平浪靜,因為每個人都是老板。 ③變革發動前的蓄勢期。華為發動一場變革之前,是要經過反反復復的前期準備,包括理念的形成、頂層設計等等。做到從思想云到思想雨,充分利用好華為的務虛會制度。 ④變革前期。變革前期要特別強調這樣幾個方面:一是華為很重視外部專家和部門的作用。華為有一個國際咨詢委員會,是一批戰略顧問。每一次的變革,都要請外部專家,請顧問和公司的高層進行精心的頂層設計。二是要建立強而有力的變革執行團隊。三是讓阻撓變革者離開。不能讓那些自以為比專家還聰明的人進入變革的執行團隊,要削足適履,而不是向反對變革的人妥協;然后把那些很有能力但反對變革的人,堅決果斷的調離跟變革相關的部門。 ⑤變革中期堅持試驗哲學。即使華為研發體系的變革,也不是一下子全推開,而是先在某一個項目部小組試點后,再去推開,先獲得成功的變革經驗,然后再逐步的推開。在這種變革的縫隙,就是培訓培訓再培訓。一個變革試驗點獲得成功后,再把這個試驗點的成功經驗向整個相關的研發部門推廣,再是跟研發相關的財務部門、行政部門、供應鏈等等,然后對團隊中高級干部逐漸進行培訓。 ⑥變革后期要培訓、培訓再培訓。試驗點經驗的延長與推廣復制,需要更多的培訓,華為培訓人數最多的時候,涉及到六七千人。變革后期要廣泛達成共識,才能保證全面變革推開。 ⑦贖買政策。面對變革需要的成本,華為20年來屢試不爽的手段就是贖買政策。20多年來,華為搞了一系列的變革,為什么每個變革觸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,最后卻都成功了?一個關鍵點就是物質利益,或用別的利益去贖買一些人手中的權利。變革之路就是要讓制度和流程取代個人的影響力,取代個人的過多權力。華為就是用物質贖買政策、權利,用制度和流程取代權利過度。 ⑧變革是繞不過的選擇。中國企業沒有不斷的換血和輸血,企業的活力是無法持續的。我們當然希望所有的創始老人都能夠始終有活力、有激情,能夠與公司一起并肩前進。但是,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,只有極少數人有使命感,他們像永動機一樣的思考。而大多數的追隨者,到了一定的階段,就會產生惰殆,產生組織疲勞,管理者疲勞和領袖疲勞。那么戰勝組織疲勞、戰勝組織惰殆,煥發組織活力,這就是我們中國人俗話說的“卸磨殺驢”。在西方公司,這是很正常的現象。組織在激發現有團隊的活力時,要通過不斷的換血、不斷的輸血,使公司始終保持活力,始終保持激情。 我最后再講一個小故事。一百年以前,南美洲的一批蛤蟆,經過貿易被運到了澳大利亞的北部。那么,一百年之后,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,這些蛤蟆每年以50公里的速度前行,跑在最前面的蛤蟆在過去100年里,它的腿比一般的蛤蟆長了一些。而在它們后面排在5公里之外的蛤蟆的腿明顯要短一些。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“基因沖浪”。什么叫“基因沖浪”呢?跑在最前面的蛤蟆,它們的冒險精神與不知疲倦的奮斗精神,通過基因遺傳給了下一代,所以沖在最前面蛤蟆的腿經過一代代進化就變得越來越長。 華為20多年來,就是持續不斷地激發這個組織的最原始的艱苦奮斗的基因,以保證讓這個基因不變形、不走樣、不扭曲。為什么很多民營企業早期也都擁有這個奮斗的基因,走著走著就變形了,扭曲了。很重要的因素在于,第一是這個組織缺乏一種自我批判精神。另外是當基因發生扭曲、變形的時候,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變革。我們當引以為鑒。 當一個組織的價值觀、組織的文化變得復雜了,評價體系變得多元后,經常看領導臉色行事的人很快得到提拔,優秀基因也會很快退化和衰變,也會扭曲。當一個組織奮斗的基因、激情和活力衰弱,直至消失的時候,就是這個組織的死亡之日,華為如此,新希望也是如此.
|
長和運雙清專線/DDP/DDU
|
|
|
|